时间:2025-05-21 14:58来源:
作者:浏览量:292
菜篮子虽小,却装着大民生;供应链虽长,却系着千万家。
从田间到餐桌,蔬菜批发作为连接农民与消费者的“生命线”,承载着保供稳价、守护舌尖安全的重任。
然而,这条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:一边是菜农的“卖难”,一边是市民的“买贵”;一边是丰收的滞销,一边是需求的缺口。这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困境?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?
这次,我们谈谈蔬菜批发作为供应链的所作所为。
第一、从“传统批发”到“现代供应链”:转型的必然
1. 市场需求倒逼升级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蔬菜消费呈现“集中化、跨区域化”特征。2025年数据显示,我国蔬菜年产量达7.9亿吨,人均占有量近600公斤,但区域供需错配、季节性波动等问题日益突出。
传统批发模式“重产轻销”的弊端显露无遗,亟需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精准匹配。加上电商平台发展的洗涤,驱使着蔬菜批发倒逼成供应链环节。蔬菜批发商苦喊,电商的冲击,你不去拥抱,别人也有人拥抱,这个度,这个路,在何方?
2.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
近年来,政府推动“菜篮子”工程升级,鼓励数字化转型;电商平台、冷链物流等技术的普及,则为供应链高效运转提供了可能。例如,北京首农等企业通过整合农批市场、搭建全国流通大数据平台,初步实现了产销对接的“云端革命”。
随着政策与技术的不断干预下,蔬菜批发不再只是担当吆喝买卖,却承载着时代进步中的吃螃蟹的孤勇者。探索完善后再探索,一步一驱使,逐步形成大供应链的超级环节。就如平台高流量数据,吸引勇于担当之人,政府政策支持反推拥抱者,得出更大供应链环节。悄然发现,这一大批供应链的前身,都带上蔬菜批发这个深深的烙印。
当‘种什么’不再靠经验,而是靠数据,农业才能真正告别‘看天吃饭’。
第二、困境:供应链上的“三座大山”
1. 成本高企,利润薄如刀片
随着发展,供应链环节似乎都给人吃香的感觉。榜上供应链身影,似乎是高大上的象征。而他的背后,却是深不可测的高成本。冷藏技术的运用运营成本高居不下,超大场地租金成本节节攀升,高密集人力成本不再是有效的把控,此外还时刻承受着价格波动的洗涤,利润薄如刀片,一有不慎,血本无归。
据统计,2024年数据显示,蔬菜生产净利润较2001年下降71.4%,农民收益空间被严重挤压,蔬菜批发商苦苦高喊,电商冲击太大了。
2. 物流短板,损耗触目惊心
高大上的供应链,似乎是批发商所追求的一大目标,但是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,似乎表象都进入了一个快车道,做蔬菜批发的全国哪里都可以去。但是实际情况中,物流存在很多短板,很多都有突发的状况,并不是自己所想,即所得的结果。
剧透一下,我国蔬菜冷链流通率不足30%,运输损耗高达25%-30%。尤其在极端天气下,物流中断导致“菜烂在地里,价涨在城里”。2024年夏季华北暴雨,黄瓜、番茄因运输延误价格飙涨60%以上。
这个数据的可以说是吓人的,但是实实在在板上钉钉的事实,高损耗,仍然让人触目惊心。
3. 信息孤岛,供需“两盲”博弈
民以食为天,都说我们做菜的是长久的生意,但是这生意似乎年年都有进进出出的伙伴,而倒逼升级供应链的,更是前浪死后后浪来。这其中,更多的是因为大家获取到的信息都有所不同,甚至有些只是表像,看到的都仅是高销量的那一丢丢信息浪。
加上很多农户“跟风种植”、做蔬菜批发的又有“凭经验囤货”,产销信息不对称等,又会引发周期性滞销。不是说自己成了供应链,那就是稳妥的大大的货源,这信息不对称上,也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需与供了。就如2025年洋葱因扩种超预期,价格暴跌50%,而大蒜却因出口利好暴涨42%,市场波动剧烈。存货量的不足,或者价格的影响,信息的不对称,都让供应链发展艰难踱步。
第三、破局:打造韧性供应链的四大对策
1. 数智化:让数据成为“新农资”
蔬菜批发端,在逐步形成供应链环节过程中,也会逐步往产区靠近,甚至直接对接种植户,这就蹦出之前我们所说的订单农业了,如随着需求的建立属于自己供应链的供方,也就是种植户。那么就可以借助全国性产销大数据平台,延伸至种植产区,推广AI种植决策系统,引导农民精准选种,实时监测种植面积、价格走势,从而让自己能预警供需失衡,降低风险。用数据来说话,用数据来助推发展。
2. 冷链革命:锁住新鲜的“时间密码”
随着蔬菜批发商转型供应链的发展,大幅度要求冷链技术的升级,而这块又正是政府助推菜篮子发展的契机。我们可以在政府主导下,建设跨区域冷链网络,结合政策的扶持,用“田间预冷+干线冷链+社区冷柜/批发市场冷柜”的新型模式,降低损耗,锁定应有的利润。
就如政策在2025年计划新增冷库容量500万吨,推广智能化温控技术。我们作为供应链方,主动拥抱政策,再结合上面的冷链新模式,将损耗率降至10%以下,握住该得的利润。
3. 国有资本主导,构建“全国一盘棋”
借央企控股重点农批市场形成36个大中城市联动的国家级“菜篮子”体系的大好契机,作为我们蔬菜批发供应链,有条件的,主动拥抱,通过并购重组、标准化改造等,融合到一起,借着打造第三代智慧农批市场势头,更深化供应链的作用,更加强化自身的应急保供能力。
4. 品牌化与附加值:从“卖菜”到“卖健康”
蔬菜批发转型供应链框架已成后,可大力发展有机蔬菜、净菜加工、预制菜等高附加值品类,满足消费升级需求。
供应链依托自身庞大的供需能力,大可通过直播带货、社区团购等新渠道,建立“产地直供+品牌溯源”模式,更好的让农户菜直供至百姓的餐桌上,提升溢价空间。
当冷链车代替了拖拉机,大数据代替了老经验,蔬菜供应链才能真正‘活’起来。
第四、未来展望:供应链重塑中的机遇
1.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中央财政加大对绿色农业、冷链设施的补贴力度,2025年预计投入超千亿元,为供应链升级注入“强心剂”。蔬菜批发商转型供应链契机成熟,路在脚下,看得见,那么作为供应链也应该主动去拥抱与之,才有可能获取更大红利。
2. 消费升级催生新赛道
健康饮食风潮下,有机蔬菜市场规模年增15%,社区团购、会员制农场等新模式崛起,为供应链创新提供蓝海。这样的新赛道,你难道不想抓住?
3. 全球布局化解风险
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拓展海外市场,云南洋葱、山东大蒜借力跨境电商打开国际销路,缓解国内滞销压力。又如近期缅甸的发生的自然灾害,云南菜价大涨,有做供应链的,正好打开这样的局面,借力打力,更上一层。
蔬菜供应链的困局,本质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化需求之间的“阵痛”。
唯有以数智化破信息孤岛,以冷链锁住新鲜,以政策护航公平,才能让田间地头的辛勤化作餐桌上的安心。
好了,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。